孙新力

Xinli Design

《Mindset》成长型思维


《Mindset》Carol S.Dweck

这里是主要讨论两种思维心态-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

固定型思维是认为能力和才能都是固定无法改变的。成长型思维认为能力才能可通过努力学习培养进步,面对问题时他们会思考这个事情是不是对自身有帮助,能不能从中来提高自己,热爱挑战不怕失败,相信通过努力、策略、和选择可以变得更好。

也就是说具有成长型思维更利于提高。对于了解自己所处的状态这个问题,“成长型思维更能准确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,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发展,对现在的能力水平更持比较开放的态度,会以学习知识为目标,对自己现在处在的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评估,更有效的进行学习。”

1. 面对失败的思维

首先不去评判标签化别人,孩子当然更有自己。

评判标签化意味者当面对失败挫折时,认为他人或者自己不行,才能一成不变,并且会急于证明自己的才能证实自己。

失败对任何人都是痛苦的经历,但是它并不能对人下定义,它只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进步的问题。失败知识一个阶段,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和终点。它会暴露出你当前的问题或者是对人的一次考验,把失败看作一个更能看清楚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。有时候失败也不是自己能力了的问题,会跟不可控的外界环境等其他方面有关系。

失败是学习进步吸取经验的必经之路,也是心理变强大的必须经历的。

这里要引导的是思考策略,发现问题,作出选择。

作为家长或者教练去帮助孩子理解如何去弥补自己的错误,给孩子贴标签或者轻率的原谅孩子是不可取的。不要评判,去教导,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。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(思维方式,看待问题的方式),以作出更有道理更成熟的决定。

面对孩子失败时焦虑,或者表现的非常关注孩子个人能力。反映出失败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。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,并将其视为学习良机的父母才能传递成长思维。挫折是一件值得欢迎的好事情,认为这些挫折可以被视为学习的良机。他们会直面和处理这些挫折,并告诉孩子下一步的学习计划。

这里要插入一个关于失败的人是不是都是人的错或者不够努力,并不是这样,这里面像人生中可控和不可控因素中,有不是我们可控制的因素。人有不同的资源和机会。富有良好教育背景再努力会带来更好的结果。像富人拥有安全网,可以承担更多的风险,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获得成功,但是就算付出努力,资源不足的人生活相比更容易脱离正轨。比如遭遇大的经济危机,就别提去夜校学习了。在评价别人之前,请记住努力并不代表所有,而且每个人的努力也并非建立在同样的公平前提之下。

2.如何培养鼓励成长型思维

赞扬通过自身的实践、学习、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的成就。谈到成就时,更倾向于表示自己欣赏和赞扬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作出的选择。尽量不去赞扬智力和才能。

策略和选择的能力会很重要。

这里有一点有启发的是“赞扬做的快和不出错并不是在传递有益的信息。速度和完美是刻苦学习的敌人。如果快和完美才足够聪明,那孩子就会认为最好不要做有挑战的事情。“

总结是称赞学生的方法(这样的努力过程可以帮助他们学到知识)遇到挫折时的反应(失败是学习的机会)是否重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(认为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)

3. 关于学习知识的目的

学习的目标的主要目标是拓展自己的知识,拓展自己思考和探索世界的方法。他们不会将分数当作自己的最终结果,而是将它看作帮助自己继续成长的一个途径。重视知识本身,也重视知识的有效用途

固定型思维没有留给孩子犯错的空间,也没有留给孩子展现自我个性的空间——孩子的兴趣、性格、欲望和价值受到了压抑。家长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,给孩子一个奋斗目标。同样给孩子成长的空间,给他们空间长成拥有完整人格的人,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为社会作出贡献。

提高标准,教给学生达到标准的方法很重要。

主要他们做事的方法他们的策略,努力和选择。

最后放一下书中关于策略有启发的几个例子

贝蒂的右脑绘画,人们不理解绘画能力的组成部分-那些可以学习的部分。这根本不是绘画能力,是观察能力。人们对边、空间、物体之间的关系、光影以及整体的观察能力。绘画要求我们去学习各个构成部分的能力,然后将他们组合到一起,形成一个整体的工艺。

象棋三姐妹,依靠努力来取得进步。《原子习惯》使用来她们例子来证明环境的重要。

玛瓦柯林斯,营造一种充满真诚关爱和关注的氛围。非常严格,有纪律,但是充满爱。和蔼可亲,富有包容力,创建充满信任、摒弃评判的学习氛围。这种氛围是我来教你,而不是我来评判你。

泰格伍兹,培养出色的人,要付出时间、才能,最重要的是爱。

李叶月的母亲,会安详的坐在孩子身边,不会露出紧张情绪或者像其他父母做笔记。面带微笑,随着音乐轻轻摇摆,享受这个过程。不会过分投入、热衷评判,不会让孩子有焦虑和不安全感。

生活中两种思维模式都是会出现的,观察自己固定型思维模式怎么出现,怎么使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替代,来得到一个面对问题和生活的方法和态度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